2016-11-22 10:50
来源:
三一集团
原标题: 央视一套《焦点访谈》栏目:关注“三一智造”
作 者: 砼友服务
央视网消息(焦点访谈):
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,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。今天,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,中国的制造业再次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的挑战。为了建设制造强国,2015年中央制定了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——《中国制造2025》,其中更把“智能制造”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。一年多过去了,这项工作进展如何?
让我们把目光转移到工程机械设备制造企业——三一重工。三一重工位于长沙的18号数字化工厂,这个占地10万平方米的车间,开足马力工作时,一共有机器人140个,工作人员仅65人。这里的每一条生产线可以同时混装30多种不同型号的机械设备,能支撑100亿产值。三一集团高级副总裁、首席流程信息官贺东东表示:“就是靠数字化和软件管理。首先你的机器,你的物料,你的制造设备,全部要联网,要把数字采集起来,而且要反向能够去通知它们,去控制它们。
在这个超级车间里,每一个工位接收到的任务,都是一个个数字化程序,客户的订单不同,分派的工作程序也不尽相同,每个工位当前该做什么、怎么做,都由程序说了算。
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说:“动态的、实时的、还有自主的生产方式,这是智能制造实现的一个本质,但是基础是什么呢?实时获取整个价值链网络数据,并且能够随时进行分析,甚至是一个优化。”
因此,仅仅实现了数字化还不够。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表示,如果把智能工厂整体看做是一个智能机器人的话,智能制造需要做的,就是想办法打通它的“任督二脉”,最大程度实现各环节之间的互联互通。
三一重工的信息控制中心是整个三一集团的物联网大数据平台,信息的互联互通在这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:目前已售出的20多万台设备,如今在什么位置?是什么运行状态?通过这个系统,一目了然。而这些实时信息,都来源于设备上的一个黑匣子。 贺东东介绍:“它是我们的控制器,能采集车上的100多个数据。正在外面运行的设备如果有故障的话就会在这里呈现出来,我们可以以最快时间找到故障车所在地,让我们服务更加及时。”
信息的互联互通延伸到了产品的售后服务环节,好比给客户配了一个贴身的保健医生,而企业自身也从中分享到了更多的价值。
为全面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变,国家去年确定了4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,从工信部提供的数据来看,这些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了38%,能源利用率提升了9.5%,研制周期比过去缩短了35%。